寄诗

作者:徐灿 朝代:清朝诗人
寄诗原文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去时盟约与心违,秋日离家春不归。
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应是维扬风景好,恣情欢笑到芳菲。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寄诗拼音解读
jiāng chūn bù kěn liú guī kè,cǎo sè qīng qīng sòng mǎ tí
dēng huǒ wàn jiā chéng sì pàn,xīng hé yī dào shuǐ zhōng yāng
cǐ lù wú zhī jǐ,míng zhū mò àn tóu
qù shí méng yuē yǔ xīn wéi,qiū rì lí jiā chūn bù guī。
bǎ jiǔ zhù dōng fēng,qiě mò nèn、cōng cōng qù
chūn yǔ duàn qiáo rén bù dù,xiǎo zhōu chēng chū liǔ yīn lái
chūn lái biàn shì táo huā shuǐ,bù biàn xiān yuán hé chǔ xún
yìng shì wéi yáng fēng jǐng hǎo,zì qíng huān xiào dào fāng fēi。
xiāng lú chū shàng rì,pù shuǐ pēn chéng hóng
jiāng nán chūn jǐn lí cháng duàn,píng mǎn tīng zhōu rén wèi guī
wàng quē yún zhē yǎn,sī xiāng yǔ dī xīn
lín huā sǎo gèng luò,jìng cǎo tà hái shē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此词上片咏梅子半黄,乍晴还雨,往来于邓尉山中,眼前虚岚浮翠,显出湖光格外明净,闲云与高鸟齐飞,令人心旷神怡。下片咏山行时野果打头、野花盈手,烟雾缭绕,此身如在画中。全词烘出清醇的山
①庆清朝:此词调名他本多作《庆清朝慢》,疑误。《词谱》以王观《庆清朝慢·踏青》为正格,李清照此词为变体。王、李二词字数、句读均有所不同,调名亦不同,兹作《庆清朝》。又说《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
(1)倾城、倾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陶渊明《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2)宁不知:怎么不知道。
此诗作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关中大旱,饿殍遍地。韩愈上书皇帝,请宽民徭,触犯唐德宗及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八月

相关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
思想家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涨满了流水,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苏轼的乡人金山寺宝觉禅师归蜀,作《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送行。

作者介绍

徐灿 徐灿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寄诗原文,寄诗翻译,寄诗赏析,寄诗阅读答案,出自徐灿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华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thehuanan.com/ihQR/umxp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