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怀

作者:徐祯卿 朝代:明朝诗人
抒怀原文
翻思未是离家久,更有人从外国来。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几出东堂谢不才,便甘闲望故山回。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困花压蕊丝丝雨,不堪只共愁人语
抒怀拼音解读
fān sī wèi shì lí jiā jiǔ,gèng yǒu rén cóng wài guó lái。
pǔ tiān jiē miè yàn,zā dì jǐn cáng yān
xuè rǎn hóng jiān,lèi tí jǐn jù xī hú qǐ yì xiāng sī kǔ
zhú jìng tōng yōu chù,chán fáng huā mù shēn
sǎn jìng yáng huā pù bái zhān,diǎn xī hé yè dié qīng qián
xuě lǐ wēn róu,shuǐ biān míng xiù,bù jiè chūn gōng lì
áo huān rèn luò fēng qián mào,cù yǐn zhēng chuī jiǔ shàng huā
xiào lǜ huán lín nǚ,yǐ chuāng yóu chàng,xī yáng xī xià
dú shū pò wàn juǎn,xià bǐ rú yǒu shén
jǐ chū dōng táng xiè bù cái,biàn gān xián wàng gù shān huí。
shuāng xīng liáng yè,gēng yōng zhī lǎn,yīng bèi qún xiān xiāng dù
kùn huā yā ruǐ sī sī yǔ,bù kān zhǐ gòng chóu rén yǔ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洪升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出生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
自古以来,有心的父兄多教导子弟诚实稳重,待人谦恭。为人子弟的,若能谨遵父兄的教诲,一来能孝悌忠信,二来能醇厚稳重,这便是父兄的好子弟。长辈的阅历经验总是比自己丰富,不听他们的劝告,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所
这首词写春闺幽怨。上片头三句写外景:柳映玉楼,雨细风轻,烟笼芳草,全是一幅碧色春图。接着写内景:鹦鹅语笼,小屏半掩。这些客观景象,烘托了一种沉寂的境界,虽有鹦鹉细语,但人会感到更静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

相关赏析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
整天在外采荩草,还是不满两手抱。头发弯曲成卷毛,我要回家洗沐好。整天在外采蓼蓝,衣兜还是装不满。五月之日是约期,六月之日不回还。这人外出去狩猎,我就为他套好弓。这人外出去垂钓,
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作者的这位老友在一次战争中身陷吐蕃,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作者就写了这首诗深切怀念他。在这次战斗

作者介绍

徐祯卿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抒怀原文,抒怀翻译,抒怀赏析,抒怀阅读答案,出自徐祯卿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华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thehuanan.com/5mtgf/mPlp3FoH.html